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对于许多创业型公司来说,加班俨然已成常态。在“加班”成风的公司中,一个按点下班的人甚至会感到不合群。
在传统思维中,加班意味着大量的产出,也意味着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对公司的忠诚。但现在来看,事实似乎并非如此。
加班能否真正带来公司的绩效增长?经常加班的人真的是因为工作积极吗?今晚每日经济新闻分享的这篇文章(原作者:腾讯创业编译组 腾讯创业),通过一家从初创向中型企业转型过程中的加班事件,分析了这股风潮背后的原因,以及如何才能避免加班。
欢迎在文章下面留言与大家讨论,也希望能够转发此文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。
斯蒂夫·布兰科曾是一名创业者,后来成为初创领域的培训师,帮助那些刚刚创立公司的CEO建立一个成功的企业。
在他的博客中,他记述了一个初创公司转向中型公司的时候的问题——加班。
在初创公司中,加班很常见。万事开头难,再加上人手不够,加班甚至是创业公司起步时候的标配。但是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,加班是否是必须的呢?斯蒂夫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答案。
老板一走,员工也走
一天,他去会见自己的一个学生——拉胡尔。拉胡尔曾经上过他的初创课,也是一名创业公司的老板。现在手下的公司已经发展到了年收入不下5000万美元、员工数量几百人的中型公司。拉胡尔见到斯蒂夫,自然是骄傲地介绍了公司这些年来的一些成就,如何在斯蒂夫的课程指导下把一个创业公司做大做强。
当拉胡尔谈到自己员工的努力负责程度时,他的一句话让斯蒂夫心理和面部表情都抽搐了一下。拉胡尔告诉自己的老师,他的公司员工都知道这不是一家早9晚5的公司,所以会把自己手头的任务完成以后再下班。甚至有的时候,公司会在周六召开员工会议或者通宵加班。
这样的问题斯蒂夫自己也犯过。所以他明白这对于一家企业的转型会带来什么后果。不过他没有当场指出这个问题,而是等待时机。
很快就到了晚饭的时间。在走出公司大门的时候,斯蒂夫叫住了拉胡尔,说他们要晚一点再去餐厅。现在要做的是走到公司停车场对面的街上,观察公司前门和停车场的一举一动。
过了5分钟,前门静悄悄的。10分钟,依然如旧。就在拉胡尔等的不耐烦的时候,公司前门出来了一些人。斯蒂夫转过脸来看着拉胡尔,问这些人是不是公司的副总裁以及高管。拉胡尔点了点头,并且安静了下来。再过10分钟,普通员工走了出来,三三两两的走向自己的车子,打火,启动,开走。
整个停车场全部清空只用了一个半小时。
为什么员工会做两面派呢?
拉胡尔默默地和斯蒂夫走到了餐厅。刚到餐厅拉胡尔就问斯蒂夫这是为什么。
很简单,思维没有转换。
在斯蒂夫看来,一方面来说,这是拉胡尔自己管理思维没有转变。加班到深夜都是初创公司刚开始的玩法儿。对于一个中型企业来说这一套已经不适用了。
另一方面,这是许多管理者思维上的误区。许多人认为加班是一件光荣的事情,比如拉胡尔叙述自己20岁在投资银行的时候,以在办公桌上睡觉为荣,上司会因为这个奖励他。斯蒂夫的老板以前也是这样认为。大家都这么认为。
可是,大家都认为对的事情就是对的吗?
本质上来说,加班这件事情是上个世纪的产物,当时的工厂企业采取的是流水线作业,计件付费。这样的工作模式自然在效率一定的情况下,工时越长产出越多。
在这种模式下,还有一件事情伴随而生,那就是考勤打卡,借此来监管各个员工的工作量。
但是现在是21世纪了,这种模式已经过时了。
可惜,大部分的管理者还是老的思维模式,认为工作时间等于成果。
那么员工就会迎合管理者的这种思维。因为CEO说加班很重要。所以员工会留下来。但事实上,每天晚上,副总裁都在等待CEO离开,然后副总裁离开后,所有员工都可以回家去了。
很讽刺,不是吗?
该怎样衡量员工的产出?
不用工作时间来衡量员工的付出程度,那该怎么衡量员工的努力程度?如果要加班,什么时候加班、加班到多晚才合适?衡量生产率的真正尺度又是什么呢?
这里,斯蒂夫给出了这样一个模式:
首先,你要明确定义你想让自己的公司产出什么?并把这些指标量化。把这些指标传达到公司的各个角落,让所有人明白知晓。及时与员工沟通,修正这些指标存在的问题。
其次,你要定义每个部门的产出。你要让每个部门的人知道他们自己在做什么,在整个公司的环节是什么,自己工作起到的作用是什么。继续把这些目标细化到个人。不需要每天都去盯着员工,你可以在适当的时间间隔去评价员工。比如说每周、每月。
最后,要确保你的这套评价系统没有什么负面的作用。不要让系统使员工钻空子或者偷懒。
( 来源:venturebeat.com 作者:Steve Blank )
文章来源: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